[案例库2023-02-1-177-025]晏某甲故意杀人、抢劫案——关键证据存疑情况下罪与非罪的认定标准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  施行日期:2011/4/25    整理者:窦振东      

[案例库2023-02-1-177-025]晏某甲故意杀人、抢劫案——关键证据存疑情况下罪与非罪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刑事 故意杀人罪 抢劫罪 无罪判决 证据审查 

基本案情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晏某甲因分家、建房等问题与其父晏某乙(殁年76岁)产生矛盾。2006年6月13日晚,晏某甲潜入晏某乙家中,趁晏某乙、陈某 某(女)夫妇熟睡之机,将晏某乙打死,致陈某某轻伤,并抢走现金人民币2800元。公诉机关认为,晏某甲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应予以数罪 并罚。

被告人晏某甲庭审时辩称其没有杀害晏某乙。其辩护人提出,本案证据存 在疑点,尚未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8日作出(2010)渝二中法刑初字第 84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宣告被告人晏某甲无罪。一审宣判后,公诉机关提出  抗诉。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4月25日作出(2010)刑抗字第338号刑事  附带民事裁定,驳回抗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本案中,指控犯罪事实的核心证据是被害人陈某某的 陈述、被告人晏某甲的认罪供述,这两项证据内容均前后不一,彼此之间在关 键细节上也存在矛盾,无法形成印证。在案其他证据反映的情况与该两项证据 均存在明显矛盾,不能起到补强作用。特别是在晏某甲翻供后,全案证据无法 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不足以认定被告人晏某甲有罪。

1. 证人陈某某的前后陈述内容不一致,且有不合情理之处,与晏某甲的供 述在关键细节上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形成相互印证。

第一,陈某某在2006年案发后的陈述中未指证凶手身份,而在2009年后的 第一次陈述中则称看清了凶手面部,认出是被告人晏某甲,在此后的陈述中又 称看见凶手帽子下脸的轮廓极像晏某甲,凶手一说话,就知道是晏某甲。陈某 某以上陈述变化明显,特别是判断凶手身份的依据前后不一。而且,陈某某陈 述凶手称晏某乙以前当干部整了人,他是来报仇的,如果系晏某甲为掩饰身份 故意编造此节,那么他为何又面对面掐陈某某颈部,不怕陈某某看见容貌、听 出声音,无法解释。第二,晏某甲供述其蒙面作案,而陈某某则称凶手没有蒙 面。陈某某陈述凶手右手持棒行凶,又反映晏某甲习惯用左手;而晏某甲供述 其左手持棒行凶,供证矛盾明显。第三,陈某某陈述晏某乙被打后一直在哼,凶手让她交出钱放他们一条生路,后来凶手从屋里取来两根棕绳捆上她和晏 某乙的双脚。晏某甲供述他进屋后就用木棒使劲打晏某乙头部,怕晏某乙没有 死,又用挖勺挖晏某乙,后来用绳子将陈某某的双脚捆起来,晏某乙一直躺在 床上没有动。对于是否让陈某某交出钱放他们一条生路并捆了晏某乙的双脚,二人描述存在矛盾。第四,晏某甲供述其将作案用的木棒遗留在现场,而将 事先锯下的木棒的另一截和作案时所戴手套留在家中,还把自己屋里箱子上的 锁撬开,是为了制造假象避免被怀疑。事实上,将作案工具木棒的另一截放在 家中,反而会增加作案嫌疑。晏某甲在作案后立即将所穿的衣服、鞋子及蒙面 的黑布烧掉,却将作案用的木棒及该木棒的一截分别遗留在可建立关联关系的 两处现场也不合情理。

2.现场勘查发现的情况、尸体鉴定结论反映的被害人的伤情与陈某某的陈 述、晏某甲的认罪供述反映的相关情况存在矛盾。

被告人晏某甲供述他用老虎钳将墙上的电线剪断,而现场勘查记载该电线 是被扯断的;晏某甲供述用锄把殴打晏某乙后,又用挖勺挖了晏某乙眼睛,但 在现场只提取了锄把没有发现挖勺,且晏某甲亦未交代该挖勺的去向;陈某某 陈述凶手用木棒殴打晏某乙后,接着用一把小刀朝晏某乙头上戳,尸体鉴定结 论分析晏某乙头面部创口系棍棒类钝器打击所致,未记载晏某乙身上有锐器伤 。因此,现有证据不能确定该木棒就是本案的作案工具。虽然以上矛盾尚不足 以直接影响定案,但却导致这些证据无法与陈某某的陈述和晏某甲的认罪供述 形成印证,不但无法排除相关疑点,反而使这两项关键证据的客观性、证明力进一步下降。可见,本案定案的“根基”明显欠缺。 3.本案侦破过程不自然。

本案中,陈某某对被告人晏某甲的指认是最有力的指控证据,而且陈某某 子女、亲友也证实听到陈某某说晏某甲是凶手,陈某某所述其起初想“保护”晏某甲,后“大义灭亲”的心理过程具有合理性,这一证据链条是案件侦破 线索的主干,因此,这一证据链条能否被确认是定案的关键所在。经查,陈某 某在案发三年后揭发晏某甲是凶手,并解释当时她想丈夫已经死了不想儿子坐 牢。2009年由于晏某甲不帮她打核桃,不愿意出钱给晏某乙立碑还扬言要收拾 两个弟弟,她觉得晏某甲良心不好,也不照顾她,才举报晏某甲。后经走访调 查,证人胡某某却证实,晏某甲两个弟弟分得的核桃树当年无收成,二人就怂 恿陈某某收回分给晏某甲的核桃树,晏某甲为此没有帮陈某某打核桃;晏某甲 不出钱立碑是因为与其弟弟有经济纠纷,并要两个弟弟分担到公安机关催办晏 某乙被害一案支出的费用,而两个弟弟不认账。综上,陈某某子女、亲友均是 听陈某某说晏某甲是凶手,相关证言均系来源单一的传来证据,并无其他证据 印证,虽数量众多,仍属于一种特殊的“孤证”,而且相关证据都是在案件侦 破后提取,且存在胡某某证言这样的反证,证据链条表面完整却存在实质性缺 陷。本案的侦破过程因此显得不自然,这必然会影响到对其他证据,特别是作 为案件线索来源的陈某某陈述客观性的认定。

综上,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晏某甲杀害晏某乙、打伤陈某某并劫取钱财的 事实不清,证据之间存在的疑点和矛盾无法排除,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不予 支持。故一、二审法院依法作出如上裁判。

裁判要旨

1.对定案证据进行综合审查,是证据审查的首要工作。实践中,对于一些 证据存疑的案件,往往会先从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审查。比如,纠结于犯罪动机 是否合理、是否有他人参与作案等事实证据的审查,而忽视了对全部证据特别 是定案证据的证据链条是否完整、整体的证明力是否确实、充分等进行综合审 查。对于所有的案件,都应当首先审查各个证据与案件事实是否有客观联系,是否能够形成证据链条,该链条是否完整、合理、有逻辑性,从整体上判断 全案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2.通过审查案件侦破经过反映的取证情况、证据之间的关系,是排除或确 定证据间疑点的重要手段。侦破经过在反映抓获被告人过程的同时,也反映了 取证过程。自然、正常的侦破经过会基本反映出证据线索的来源、证据之间的 关系和证据链形成的情况,有助于对取证情况形成整体印象,为最终的内心确 信打下基础。而存在问题案件的侦破经过往往会出现线索脱节、内容不合情理 而又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同样有助于我们发现全案证据链的缺陷,为判断具 体证据的客观性提供参考性依据。

3.对犯罪动机合理性、他人参与作案可能性等“干扰性”情节进行审查,仅是排除或确定证据间疑点的辅助手段。作案动机是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活 动,是案件事实的一部分,主要依靠被告人的供述认定,如果被告人故意隐瞒 ,很难对其犯罪动机进行准确认定。因此,在有些案件中查不清犯罪动机是正 常的。能否查明犯罪动机、他人参与作案的可能性等类似情节,对定案证据是 否确实、充分并无直接影响,其干扰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内心确信的影响上,对 排除或确定证据间疑点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应夸大成影响定案的证据问题。

4.刑事案件的证明责任由指控人(公诉机关、自诉人)承担,被告人无须 “自证无罪”,因此无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与有罪判决并不相同,只要存在被告 人无罪的可能性,就表明关于有罪的证明至少未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要求,即 应考虑认定被告人无罪。换言之,对于无罪事实的证明并不需要达到确实、充 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相反,只要无罪事实存在,使得有罪证据达到事实 不清、证据不足的标准,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关联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第200条第(3)项(注  :本案审判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年修正)第162条第 (3)项)

一审: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0)渝二中法刑初字第84号刑事附带 民事判决(2010年11月8日)

二审: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刑抗字第338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 (2011年4月25日)

 

   本法涉及的罪名:故意杀人罪(第232条)
 


法律数据更新与维护:窦振东 微信 drxs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