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意见

 

发布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5/7/13    整理者:窦振东    上传时间:2017/5/5 10:56:29  阅读:305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意见
                       法工办发[2015]178号

公安部办公厅:
    你部关于商请明确电子信息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函(公信安[2015]1903号)收悉。经研究,我们同意你部关于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应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意见。
特此函复。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7月13日


        关于商请明确电子信息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函
                    公信安[2015]1903号
全国人大法工委:
    近期,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在侦办涉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时,对于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难以准确把握,向我部提出了问询。
     经研究,我部认为,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应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理由如下:
    一是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第二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第十条规定“防范、制止和查处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我部认为,这些规定可以理解为: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为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2013年4月23日我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出台的《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中规定“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公民的姓名、年龄、有效证件号码、婚姻状况、工作单位、学历、履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或者涉及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数据资料”。该规定明确指出,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数据资料为公民个人信息,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鉴于上述问题涉及法律的具体理解,为更好地指导公安机关侦办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新型犯罪,有效遏制、惩治愈演愈烈的网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现商请你部明确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电子信息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部
                                                            2015年7月8日


   本法涉及的罪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第253条之一)